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孙国林、易文清)青笋在指间飞舞,古老技艺与现代智慧的碰撞与交融。在建始县叶州镇可坊村,这种竹编成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度面临传承困境的唐代。如今,在建始县委办公室的精诚帮助和精准施策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获得新生,不仅编织出一条产业发展致富之路,也编织出多民族团结互助的同心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精准执行:为产业发展奠定解决方案基础
乡村振兴,立足产业。建始县委办公室深知,工业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主业一直把项目和资金保障作为帮扶重点。 2023年,县委办公室争取项目资金300万元,建设面积500多平方米的科房村竹艺馆并使用。这座三层楼的建筑成为全县唯一一家集竹子研究和竹制品展销于一体的竹工艺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产业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2024年初,随着县委办公厅的不断发展,投资150万元以上、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钢结构标准化竹编加工厂建成,彻底改变了过去分散、低效的生产模式。
工厂创新性地采用“机械+家居”的生产模式:初始加工步骤如破竹、铺设、刮削均由机械完成,而主要的编织工序则由村里工人在家手工精制而成,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如今,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有从事竹编的工人,形成了一支486名竹编工人的独特队伍,其中90%是残疾工人、妇女和老人。编织产业不仅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而且在县委办的精准帮助下,已从“小手工艺”发展成为年产值240万元的“大产业”。
“竹编这一古老工艺不能只固守过去,回望过去才是起源和初衷,但只有注入现代设计理念,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出生于中国的竹编青年饶金枝的真实情况。20世纪90年代,当她回到家乡传授技艺时,她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设计的土家竹造型巧妙地将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热门单品。这也证明了传统实践在现代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齐心协力:搭建共治共享平台
“村里这几年发生了变化,但发展路径还不够清晰,如何做大规模、走得更远,需要更多的村庄规划和驻村工作队伍。” 2023年10月的一次建房会上,村民徐周的发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在群众大会、党员会议、代表会议、小组会议、家务会议上,县委办村工作班子与村民通力合作,倾听产业发展诉求,共商人居环境改善大计,让思想的火花在村里迸发出来。愿景和发展现象在交流中叽叽喳喳。不仅如此,在县委办公室的总体策划下,科房村发起了一场关于“竹”字的反抗,举办了“竹子够精致”培训、“竹子工艺够精致”技能大赛、“够好吃的“竹美食”等系列活动,吸引了3200多名干部群众参与。“在很多活动中,村民们更加团结。”该村“两会”成员李红说。委员会”,是援助单位搭建共治平台、凝聚民心的鲜明体现。
教育赋能:激活内生动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建始县委办公室始终坚持“育人强心”,不仅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扩大就业机会,激活内生动力。乡村全面发展的源动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支持单位支持在竹艺馆二楼成立了“竹梦女儿合作社”,汇聚了能工巧匠的乡村女工饶金枝。饶将金枝在县里的工作交给了他,回到家乡学习手艺。他遵循传统,勇于变革。他设计的土家风格花瓶深受各族游客的喜爱。在“文化交融让艺术走得更远”的实践中,饶金枝诠释了一条非遗新路。
在技能培养方面,援建单位联合多个部门,为村民“量身定做”培训:2023年5月举办为期12天的厨师培训班,预计70余名村民学完后开农家乐;残疾人竹编培训将举办2024年8月在竹艺馆,为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机会;今年3月,举办“妇女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振兴”培训班,邀请外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士授课,70余名地区编织爱好者参加。一系列精准培训,让村民手握“钥匙”,拓展增收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
一件件的碎片在工人们手中灵巧地穿梭,编织的不仅仅是装备和生活,更是客家人团结包容的精神。在建始县委办公室的倾力支持下,科房村的竹编早已超越产业范围,成为文化融合的桥梁和民族团结的象征。这座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古驿站,如今占地2000多公顷以竹林为纽带,以非遗为媒、援助为翼,激发传统习俗,将5075个村庄与各族朋友紧密相连。
科房村的实践充分证明,精准有效的帮扶措施和持续深入的强化行动,可以将传统与创新深度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Copyright © 2024-2026 爆料快手网红黑料网站-快手抖音网红爆料网站-爆料网每日爆料黑料吃瓜 版权所有